电极材料作为电池系统的核心部件直接决定了能量效率、功率密度与系统寿命,其性能提升始终是液流电池技术研发的关键焦点。本文围绕电极材料的两大核心性能指标——导电性与稳定性,系统梳理其提升策略与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高导电性是电极材料实现低内阻、高能量效率的基础,其提升策略主要围绕基材优选、微观结构优化及复合材料协同展开。在基材选择上,碳材料中石墨烯、碳纳米管及高结晶度石墨因导电性突出被优先考虑;金属材料中铜、镍、银虽导电性优异,但需权衡成本与稳定性。微观结构优化方面,通过高温热处理(石墨化)减少碳材料缺陷(如sp³杂化碳、边缘位点、含氧官能团)可提升载流子迁移率;构建一维(碳纳米管)或二维(石墨烯)纳米材料的三维互联导电骨架,则能有效缩短离子/电子传输路径,例如碳纳米管修饰碳毡可显著降低接触电阻。复合材料协同增效是另一重要路径:碳-金属复合通过负载或包覆金属纳米颗粒(如Ni、Cu)或纳米线,利用金属高导电性提升整体电导率(如Ni纳米粒子修饰石墨烯电极);碳-导电聚合物复合则通过聚苯胺(PANI)、聚吡咯(PPy)等聚合物与碳材料结合,在保持导电性的同时引入更多活性位点与功能性。
稳定性是电极材料长期运行可靠性的关键,其提升策略聚焦于表面修饰与材料本征优化。表面修饰与功能化涂层是最直接的手段:耐腐蚀涂层(如贵金属/氧化物Pt、Ru、Ir及其氧化物,或过渡金属氧化物TiO₂、MnO₂等)可有效隔绝电解液腐蚀,提升碳材料在极端电位下的抗氧化/还原稳定性;碳涂层(如气相沉积热解碳或石墨烯涂层)可修复碳材料表面缺陷,形成致密保护层。此外,催化功能化(如引入Bi、Pt等催化剂或含N/S官能团)不仅能降低关键电化学反应活化能、提升反应动力学,还能同步增强稳定性。材料本征优化方面,高稳定性金属(如全铁液流电池碱性环境中的镍、钛)可通过天然钝化膜提供本征保护;碳材料的缺陷工程与掺杂(如氮、硼、磷掺杂)可调控电子结构,增强特定反应催化活性的同时提升局部化学稳定性;复合材料界面强化则通过优化两相界面结合强度,抑制长期运行中因应力或腐蚀导致的涂层剥落或组分分离,保障复合电极的长期稳定性。
复合材料作为协同优化的前沿阵地,通过组分设计与结构调控成为实现导电性、稳定性、催化活性多目标优化的核心途径。碳-金属复合材料(如Ni纳米线/石墨烯、Cu网/碳毡)结合了碳的轻质高比表面积与金属的高导机械强度,但其界面相容性与长期循环下的金属溶解问题仍需解决;碳-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如PEDOT:PSS修饰碳纸、PANI/石墨烯气凝胶)则通过聚合物的柔性、官能团与催化活性,与碳材料的刚性骨架和高导电网络互补,需关注聚合物在长期充放电及极端环境中的老化降解。此外,构建从纳米到微米尺度的多级孔道结构(微孔提供高比表面积与活性位点,介孔和大孔促进电解液传输),并精准调控表面化学(如官能团种类与密度),是提升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关键。
尽管电极材料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仍面临多重挑战:成本控制方面,高性能材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贵金属涂层)及复杂制备工艺(如CVD沉积)导致的高成本,阻碍了大规模应用,亟需开发低成本、可规模化生产的合成与改性技术(如湿化学法、电沉积);长期稳定性验证方面,实验室加速老化测试难以完全模拟实际工况下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衰减机制,需建立更可靠的寿命预测模型与长周期测试标准;性能平衡与优化方面,高导电性、强稳定性、高催化活性、低成本等目标相互制约,需通过多尺度设计(原子级掺杂、纳米结构调控、宏观电极工程)和缺陷工程(可控引入有益缺陷)实现精准优化。
扫码识别图片下方二维码,在线观看液流电池单电池测试夹具组装

为高效测试与验证改性及新型电极材料的性能,中和储能自主研发的LAB系列产品围绕液流电池研发与规模化应用需求,推出了单电池测试系统、实验电堆及液流电池试验平台等核心产品,全面覆盖高校科研探索、实验室机理研究及生产厂商中试验证等多元场景。该系列产品以高稳定性、可定制化为设计核心,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客户可根据需求灵活调整电极材料类型,为电极材料的性能验证、工艺优化及工程化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硬件支撑。目前,中和储能LAB系列产品已成功销往中国、美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新加坡、保加利亚、丹麦、印度、泰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在全球高校实验室、科研机构及头部企业中广泛应用,赢得了全球客户广泛好评与高度认可,客户复购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