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三招破解消纳难题,液流电池商业路径明确

分类:前沿资讯

 - 作者:中和储能

 - 发布时间:2025-06-30

【概要描述】国家发改委:全国新型储能超80GW,电力现货市场盈利模式和空间将扩大,统筹电力外送和就近消纳、统筹电网和调节能力建设、统筹能源需求和供给,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

6月26日上午10:00,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6月份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就夏季能源保供形势、新能源消纳措施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其中提到,随着我国风电、光伏装机规模突破16.5亿千瓦,占全部装机比重达45.7%并超越火电,高水平消纳已成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核心挑战。为此,国家发改委着力推进"三个统筹":在跨区输送与就地消纳协同中创新绿电直连模式;在电网建设与调节能力提升中投运43条特高压通道;在供需双侧发力中建成超1400万台充电设施并深化电价改革。

值得关注的是,在统筹电网和调节能力建设环节,李超特别强调:"随着新能源全面进入市场,新型储能在电力现货市场中盈利模式和空间将更加广阔。"这一政策信号为包括液流电池在内的新型储能技术注入强劲动能。当前全国新型储能装机已超8000万千瓦,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将显著拓宽其收益渠道——通过电力现货市场的峰谷价差套利、提供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获取容量补偿及减少新能源弃电,储能项目的经济性模型正得到根本性重塑。

液流电池以其长时储能(4小时以上)、本质安全、寿命超25年及容量易扩展等特性,尤其契合新型电力系统对长时间尺度调节的需求。政策对市场化盈利空间的明确支持,使液流电池在参与新能源调峰、保障电网稳定运行中的技术价值有望转化为切实收益。随着国家发改委持续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液流电池运营商可通过灵活响应现货价格信号,在低谷时段储纳富余绿电,于高峰时段释放电力,实现套利空间最大化。同时,辅助服务市场的完善将为其参与调频、黑启动等高价值服务创造计价机制。

这一政策导向不仅将加速液流电池在电源侧与电网侧的规模化应用,更将推动其商业模式创新。独立储能电站、共享储能及"新能源+储能"一体化项目等模式,有望依托更清晰的市场回报机制获得资本青睐。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深化,液流电池特有的长时调节能力将在电力保供和新能源消纳中释放更大价值,成为新型能源体系不可或缺的"稳定器"。国家发改委的政策指引,正为液流电池从技术优势向商业成功铺就关键路径。

 


产品系列:
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BMS
液流电池-非氟离子交换膜
液流电池-单电池/电堆
储能系统度电成本计算器NeLC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