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中财经访谈:中和储能谢伟,打造高技术壁垒液流电池材料产品


来 源: 原创 作 者: 中和储能 发表在: 公司动态 发表时间: 2023-11-10 16:14:06

编者荐语:

中和储能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液流电池关键材料与储能设备研发制造商。公司将于11月15-19日参加深圳高交会,首次展出先进液流电池材料、高性能电堆、液流电池BMS产品等,欢迎光临深圳宝安13号馆A33-A展台参观交流。


THECAPITAL

在储能行业,技术能力依旧是硬道理。

本文3784字,约5.4分钟

作者 | 郑伟  编辑 | 吾人

来源 | 融中财经

(ID:thecapital)

2023年,被誉为液流电池元年,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多家企业发布了液流电池投产或扩产的消息,赛道一片热火朝天。在长时储能需求不断释放的今天,液流电池终于走到了产业化前夜,爆发似乎已箭在弦上。

作为液流电池产业中新型关键材料的创新研发制造者,中和储能成立于2021年,凭借团队成员深厚的研发经验与能力,一直冲在解决重大材料难题的最前线。其致力于通过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革命性关键材料,来解决液流电池初装成本太高的行业痛点,使其成为长时间、低成本、更安全的大规模储能技术,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

以下为本刊采访内容,以飨读者:

本刊: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市场定位是什么?有哪些竞争优势?

谢伟:中和储能致力于向液流电池行业提供性能更佳、成本更低的革命性关键材料及储能设备。公司实现量产的第一代32kW标准化电堆可在200mW/cm2的功率密度下达到>80%的能量效率,跻身国内领先水平。同步在研的第二代电堆可进一步提升功率密度25%,等效于将电堆成本再降低25%。而负载有催化剂的石墨毡电极是全球推出的第一款此类产品,解决了催化剂负载不稳定的问题,它将帮助钒液流电池及其他新型液流电池技术进一步提升能量效率。另外,公司开发的非氟离子交换膜解决了此前该类膜在电池运行环境中结构不稳定的难题,性能达到与全氟离子交换膜杜邦Nafion相同的水平,而成本可降低90%。公司在研的新型硫铁电解液,相较于全钒电解液成本可降低90%,这将使得配置该电解液的液流电池装机成本降至1-1.5元/Wh的水平,达到与锂离子电池相同的价格水平。

目前,中和储能已建成年产能百兆瓦时的电堆产线,可向市场提供十千瓦至兆瓦级的液流电池电堆或储能系统。同时,依托于创始人在美国液流电池行业积累的近20年经验,以及与中南大学刘素琴教授的强强联合,开发了性能更佳、成本更低的新型材料,包括负载催化剂电极、非氟离子交换膜、新型硫铁电解液等,现均已通过中试验证,进入量产筹备阶段。

本刊:依照我们现状,处于行业哪一梯队,靠什么衡量的?对于目前取得的成绩,是否达到预期?

谢伟:在液流电池行业里,中和储能作为新型关键材料的创新研发制造者,利用团队成员拥有的全球领先研发经验与能力,冲在解决重大材料难题的最前线,后续会按规划在一两年内将各款革命性材料产品实现量产并推向市场。

本刊:有今天的成就,您觉得咱们公司抓住了哪些机会?

谢伟:中和储能的成立,正是抓住了中国在2020年底宣布“3060双碳目标”的契机,公司名字里的“中和储能”源自“碳中和”,这为公司奠定了一个“天时”起点。公司总部注册在深圳,一座支持改革与创新的城市;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设在长沙,一座将储能产业定位为下一个核心产业的城市,均为公司奠定了“地利”的基础。中和储能通过与液流电池行业领导者中南大学刘素琴教授达成的战略合作,组成了全球领先的基础研发与产业转化团队,是为“人和”。

本刊:发展至今,有哪些重要节点?公司在哪些阶段寻找的资本支持?选择投资机构,看重哪些方面?

谢伟:公司的重要节点包括:2021年11月,与中南大学刘素琴教授达成战略合作;2022年3月,获得红杉中国独家首轮融资;2022年6月,长沙研发中心建成运行;2022年11月,获得隐山资本、红杉中国第二轮融资;2023年1月,首套百千瓦液流电池示范项目在武汉并网运行;2023年6月,长沙液流电堆生产基地建成投产。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融资,将用于催化剂电极与非氟离子交换膜的产线建设。在选择投资机构时,主要看重两点:一是投资机构的资本实力、行业影响力等;二是能带来资金之外的资源,包括产业协同、潜在客户等。

本刊:我们的商业模式是如何探索出来的、是否主流模式?跟以往传统方式有何进步?

谢伟:中和储能的商业模式是基于创始团队对技术和市场发展的判断奠定的。从创业的第一天,我们就立足于技术应该在市场中发挥的价值,面向市场不断沟通需求、理解政策,同时通过与投资人、客户、行业同仁的全方位探讨研究而不断优化,坚持技术创新能力与高技术壁垒产品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补足行业尚欠缺的板块。

本刊:介绍下研发投入情况,如何保持创新力?产品有哪些竞争壁垒,竞争压力有多大?

谢伟:中和储能有超过80%的成员在从事产品研发与工程技术开发工作,包含清华大学、香港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的博士、硕士等。目前开发的材料产品均为世界首创的独家产品,背后包含着团队成员在液流电池领域深耕20余年的雄厚基础,具有极高的技术护城河。

本刊:商业化进度现在处于什么阶段,落地场景有哪些新突破?尤其在早期商业推进过程中都有哪些问题需要克服,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经验教训?

谢伟:在液流电堆与系统方面,中和储能已成功实现32kW标准化电堆量产,并已落地并网一个百千瓦级储能示范项目,目前在交付一个兆瓦时级的市区储能项目。中和储能现着眼城市内外的工商业储能需求,借助液流电池本征安全的特性解决客户的安全顾虑,为客户提供可长达20年寿命的安全储能产品。液流电池因其较高的初装成本导致较长的投资回报年限,让客户选择的意愿大大降低。因此做好全寿命度电成本计算、将投资收益经济总账算清楚,是解决客户疑虑的必要过程。为此,公司开发了NeLCOS®储能计算器,并在公司官网上免费开放给所有人使用,降低客户群体对液流电池技术成本的顾虑,收到了良好反响,也为公司带来了更多的项目咨询者。

本刊:作为还在发展中的公司,遇到的风险还体现在哪儿(缺钱、缺人、缺资源)?如何尽早化解风险?

谢伟:对于小型初创公司,缺钱、缺人、缺资源都是亘古不变的风险。在我们的联创团队里,有着拥有20年经验的连续创业者,也有着管理过上市公司的总裁。对于这些风险,我们有着清醒的认知与预判,所以在公司成立伊始就制定了针对性的策略,来分别解决这些需求,将风险逐渐降低。这体现了一个富有经验的管理团队对于公司风险管控的重要性。

本刊:有没有长期目标,计划如何分阶段实现这个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谢伟:中和储能的长期目标是成为全球领先的液流电池关键材料与储能设备研发制造商,换个说法是:通过材料降本提效来降低液流电池初装成本,让其成为能与锂电池相比在价格上也具有极强竞争力的储能技术。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将公司的材料与电堆产品逐一实现量产与销售。在电堆方面,通过不断提升功率密度,来降低电堆所需的材料与成本;在电极方面,通过负载催化剂来提升电池能量效率与电解液利用率;在隔膜方面,通过商业化非氟离子交换膜来降低隔膜成本;在电解液方面,通过替换成硫铁电解液来降低液流电池成本。

本刊:要在这一赛道胜出,应具备哪些素质?咱们是否都拥有这些素质,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谢伟:要在一个赛道胜出,通常需要具备至少一项核心竞争力,这些核心竞争力可以是持续迭代高技术壁垒产品的能力,可以是运作资本实现快速规模化生产的能力,也可以是获取重要原材料、大量订单等资源的能力。中和储能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持续开发高技术壁垒产品的能力,而上述另两项核心竞争力需要通过股权融资、战略合作等方式来不断增强。

本刊:新能源是一个重资产、长周期的行业,这个行业是蓝海还是红海?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有哪些变化,还有哪些机会和挑战?该行业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有多大?

谢伟:储能行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前面是一片蓝海。但是当前产能扩张远超市场需求的情况,有点类似十多年前光伏1.0时代的产能爆发期。经过血雨腥风的价格之战,谁能穿越战场迷雾最终坚持到中局继而成为下半场的大赢家,需要极高的商业智慧与突出的核心竞争力。

本刊:讲讲创始人的求学经历和此前的从业经历,对您现在从事的工作和管理提供了哪些帮助?

谢伟:我获得了清华大学材料学士与硕士学位,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化工博士学位,从博士期间开始研究离子交换膜涉足燃料电池与液流电池行业,毕业后加入美国最大的液流电池开发公司联合技术集团,负责液流电池系统与离子交换膜开发工作。2016年成功将公司开发的全钒液流电池技术实现产业转化,成立了美国最大的液流电池生产商Vionx Energy,并持续不断地为该生产商提供技术支持,保持其电堆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最终使得该公司于2021年被北美最大的钒矿公司Largo Resource收购,用以帮助该矿业公司进军储能行业。在创立中和储能前两年,我加入了美国著名的长时储能独角兽公司Form Energy,负责产品的技术产业化,在这两年内积累了大量的产品开发、公司运营、融资管理等经验,为打造中和储能做了充足准备。

本刊:工作期间,企业的发展都注定要经历风雨,有很多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您觉得最难的地方是什么?有没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刻,怎么挺过来的?

谢伟:作为联合创始人中的技术负责人,我需要对公司的产品开发与制造负最高责任。因此最难的时刻通常发生在产品开发受阻的时候,但是本着公司价值观“创新、担当、坚持、严谨、协作”的精神,我与研发团队会齐心协力、坚持不懈,通过各种系统科学的方法来拆解难题、分析根本原因、提出针对性方案、设计实验并验证,最终解决掉困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享受前进过程中翻山越岭的挑战与成就感。

本刊:是否有补充的信息分享?

谢伟:我们希望籍此机会,呼吁液流电池同行们各施所长、齐心协力一起解决行业最大的挑战、风险、痛点——初装成本过高的问题,让液流电池产品成为能被客户广泛接受的技术,实现它的大规模落地与应用,在万亿级的储能市场中分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助力中国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The End